在开放世界生存体系里,据点建设可是维持角色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。我建议大家初次选址的时候采用动态规划策略,中枢装置可以先临时部署在任意区域。等掌握了地形特征和资源分布规律之后,最好优先把它迁移到具备下面这些优势的坐标点:靠近永久水源、处于多个生态区的交界处、有天然的防御地形。
建筑体系包含四个发展分支:
1. 防御工事:像地基、承重墙、屋顶这些结构组件都属于防御工事。
2. 功能设施:工作台、熔炉、储物箱等生产单元就是功能设施。
3. 生态模块:种植田、畜牧栏这类可持续资源点属于生态模块。
4. 生存优化:篝火堆、医疗站等环境改良装置就是用来优化生存环境的。
当核心等级达到5级的时候,就可以开启立体建造权限了。这时候要注意哈:
每平方米地基的最大承重值是200kg。
二层及以上的建筑必须配置支撑柱。
屋顶结构得和墙体形成完整的闭合。
我推荐采用“中心放射式”布局,以中枢装置为圆心,按照功能分区向外扩展。生产区最好设置在下风位置,生活区要和资源加工点保持15米以上的间隔。
把热能设备进行复合利用可以提升60%的效能哦。建议把烹饪装置和休息区进行垂直整合,底层放篝火,中层架烧烤架,顶层布置休憩床位,形成一个热能上升循环系统。这样配置能让食物加工效率提升35%,还能让角色的生命恢复速度增加20%。
建设中期要建立物资储备体系,建议按照3:2:1的比例存储基础材料(木材、石材、金属),并且设置独立的仓储区。高级材料最好通过科技台加工成半成品来储存,这样能节省40%的存储空间。要定期检查建筑的耐久度,暴雨天气的时候要确保屋顶的完整度大于8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