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区突围转知乎:用户心理学 - 斯金纳箱实验如下:
用户心理学 - 斯金纳箱实验(Skinner's Box)
Rothy
129人赞同了该文章
斯金纳(Burrhus Frederic Skinner)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,也是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。他通过实验证实,人类的选择意愿能够被外部机制引导和改变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斯金纳箱实验。
实验装置是一个特殊设计的箱子,里面内置了杠杆装置和食物投放系统。当实验动物,像小白鼠按压杠杆时,食物就会自动投放。通过这个装置,斯金纳系统地研究了奖励与行为塑造的关系。
实验一:正向强化训练
操作方式:把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里,它每次按压杠杆就能获得食物奖励。
结果:小白鼠很快就学会主动按压杠杆了。
结论:即时奖励能够有效地建立目标行为。
实验二:负向强化训练
操作方式:在小白鼠不按压杠杆时施加电击。
结果:小白鼠为了避免惩罚,就学会了按压杠杆。
结论:惩罚虽然能建立行为,但是效果不持久。惩罚消失后,行为会很快消退。
实验三:固定间隔奖励
操作方式:调整奖励间隔,每分钟只投放一次食物。
结果:小白鼠会有规律地按压杠杆,不会过度操作。
结论:在固定奖励机制下,行为者会建立最优行为策略。
实验四:随机概率奖励
操作方式:按压杠杆时随机获得食物。
结果:小白鼠会持续高频地按压杠杆。
结论:随机奖励机制能够建立最牢固的行为模式,而且消退得比较缓慢。
实验五:迷信行为形成
操作方式:在随机奖励过程中进行观察。
结果:部分小白鼠会发展出特定的仪式性动作。
结论:随机奖励容易让行为者把偶然的动作与奖励建立错误的联系。
核心理论解析:
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出,行为后果决定行为的重复概率。正向的结果会强化行为,负向的结果则会削弱行为。这种机制在行为塑造领域有广泛的应用。
刺激源可以分为两个层级:
基础刺激源:能直接满足生理需求(像食物、水等),存在满足阈值。
次级刺激源:通过间接满足产生作用(比如金钱、成就等),理论上永远不会饱和。
游戏设计应用:
现代游戏系统大量运用了斯金纳箱原理,像等级成长体系、成就解锁系统、日常任务机制、随机掉落机制。
典型案例分析:
暗黑类游戏的装备掉落系统完美地诠释了随机奖励机制。玩家在不确定奖励的情况下,会不断地重复刷图行为。会员积分体系则展示了次级刺激源的作用,通过等级特权来维持用户粘性。
行为塑造要点:
1. 明确目标行为
2. 设计合理的奖励
3. 控制强化频率
4. 建立行为链条
注意事项:
1. 避免超限效应:刺激过度会产生反效果。
2. 平衡质量与数量:过度强化可能会降低行为质量。
3. 重视长期价值:单纯依赖机制很难维持持久的吸引力。
实际应用建议:
游戏设计应该合理运用强化理论:新手阶段采用连续强化,中期过渡到间隔强化,后期引入随机强化,再配合社交荣誉等次级刺激。
总结:
理解斯金纳箱原理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游戏机制。不过要注意,优秀的设计应该超越简单的刺激 - 反应模式,注重创造真正的游戏价值和玩家体验。
参考资料:
Skinner's Box(斯金纳箱)
用斯金纳箱分析游戏设计原理
编辑于2020 - 08 - 26 23:24